花了800元高價選購的手機靚號,卻被告知“僅限本人使用”、“不得過戶給他人”、“不得以任何理由轉讓”。電信北京分公司在靚號使用協議書上“硬邦邦”的幾條規定,讓消費者陳先生感到郁悶極了:“既然我已經花錢買下號碼,這個號碼就屬于我了,為什么還由不得我自己處理?”
記者了解到,由于人們對帶有“6”、“8”等吉祥數字以及“特殊”排列組合的號碼“趨之若鶩”,手機靚號市場越來越火,同時,麻煩也越來越多。市消協人士就此表示,單就靚號使用協議而言,這份合同已經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。而法律界人士更嚴肅指出:這種合同有買賣性質,實際上就是電信經銷商在進行牟利,涉嫌違規。
買靚號要求簽協議
市民陳先生在朝陽區和平西街一家“北京市金秋通達通信器材銷售中心”花800元高價購買了尾號是7766的手機卡號。營業員隨后拿來一份《電信北京分公司移動業務后付費靚號使用協議書》,要求陳先生簽署。其中第8條規定,“甲方(用戶)承諾持有的號碼僅限甲方本人使用,不過戶給他人。且在任何時間、不以任何理由轉讓該號碼,不將該號碼用于任何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,也不將該號碼作為任何組織或個人對外公布的受理服務號碼(如熱線電話等)”。
陳先生對此很不理解。“人們無意中創造的阿拉伯數字卻被分成什么靚號、霉號,運營商是根據什么把手機號分成三六九等的?又憑什么剝奪用戶轉讓手機號的權利?”陳先生說,現在我花高價買了靚號,靚號卻不屬于我,處置權還必須歸電信公司,這不是霸王條款嗎?
手機號能炒到幾十萬元
靚號網、靚號吧、靚號QQ、靚號商城……記者通過百度剛輸入“靚號”兩個字,就出來一大串“靚號信息”。光“靚號網”的相關網頁就有近50萬篇。記者登錄其中一個“挑號網”,發現一個含有兩個7和3個9的號碼,商家開出的訂購費用就高達26000元。而在“極品靚號網”上,一批靚號的費用更是嚇人。一個含有7個“1”的號碼開價10萬元;而一個后面跟著“12345”順序排列的號碼價格更是高達20萬元。
一家營業廳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,營業廳里一般都會把手機號碼和收費標準張貼出來供用戶選擇,但是號碼中如果含有“6”、“8”、“9”等“吉祥”數字,就會比一般號碼要“貴”,不過買“靚號”所花費的費用有些會變成話費返還消費者。
一位手機號碼代理商曾經在網絡上透露,此前因為不需要登記身份證,競購號碼又不需任何費用,代理商便在營業廳瘋狂購號。他們將那些從運營商處拿到的手機串號按照標準來歸類,比如尾號“ABCDE”、“AAAA”等,然后再由自己定價出售。
靚號究竟是不是個人財產?
“如果靚號是個人財產,憑什么不能交易?”消費者陳先生說,“就算明確不能進行交易,那運營商首先就不應該自己賣靚號”。
記者查詢發現,早在2003年國家信息產業部就下發了有關法律條例,運營商未經電信主管部門批準,不得擅自拍賣用戶號碼資源,并不得向用戶收取選號費或占用費。
“電信公司實際上打了個擦邊球,在偷換概念”,北京市消協新聞發言人郎丹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電信公司的合同上一直說的都是“使用權”,它不是“所有權”,也就是說,用戶交出的“買號錢”其實是租金,租用這個號碼的費用。運營商實際上并沒有把這個關鍵詞主動跟消費者解釋清楚,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。同時,運營商單方規定的“不許過戶、轉讓”等條款也涉嫌強制交易。
靚號市場亟待規范
業內專家認為,手機號碼資源的稀缺以及市場有效監管辦法的缺失,是導致手機炒作“靚號”的原因。
北京市消協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律師邱寶昌認為,號碼資源屬于國家,本身就不應買賣。目前運營商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牟利,盡管說的是“使用”,但其實有買賣性質,涉嫌違規。
消協和法律界人士都認為,手機號本身并不具有稀缺性的特征。由于人們對某些數字及數字排列的偏好,造成了所謂的吉祥號。這些高價號被賦予了炫耀的功能。希望國家主管部門能加強靚號市場的規范管理。本報訊記者 楊濱 D044
今日追訪
北京電信回應稱
“不過戶”是為防止惡意炒號
本報訊(記者馬佳)“用戶選靚號時,我們要求他們簽署‘不過戶’協議,恰恰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,避免惡意倒號事件的發生。”上午,北京電信相關負責人針對用戶不許靚號過戶的質疑,說出了原因。
這位相關負責人表示,以往出現過一些“黃牛”選走靚號,在網上加價倒賣的現象,“這反而是侵害消費者利益的。”為防止出現這種黃牛惡意加價炒號現象,才推出了“不過戶”協議。“而且,我們這個協議也已經在通信管理部門進行報備,是遵循了行業規定的行為。”這位負責人還表示,靚號資源目前還比較豐富,如果用戶選中某個號碼,完全可以到營業廳親自購買。